9月22日,《中国经济时报》理论周刊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栏目,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伟大实践”为主题,整版刊登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湖南工商大学党委书记、湘江实验室主任、英国best365官方网站入口名誉院长陈晓红的理论文章《坚持以创新驱动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文如下:
核心提要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探索规律、深化认识,对创新发展提出一系列新论断、新要求,指明了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新方向,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彰显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智慧,汇聚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特质。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持续演进,我国经济体系正处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的关键时期,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依靠创新驱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就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创新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既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行动纲领。创新驱动发展既具有深刻的时代内涵,又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经验与启示。
创新驱动发展的深刻内涵与时代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推动国家和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第一,创新驱动发展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必然选择。进入21世纪,国际科技竞争日益激烈,面对世界科技经济新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想,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重大机遇。从国内看,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科技实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客观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以人民的需要为指引,加快实现由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转变。推动“四化”同步发展,客观上要求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把科技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因此,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对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作用,在创新能力、创新体系、创新机制上补短板,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是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必然选择。
第二,创新驱动发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传统发展方式的不可持续决定了我国必须转换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以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和绿色低碳发展。据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论述了创新在发展中的重要性,强调只有把创新发展置于新发展理念的基础与核心之上,以创新为核心、为动力、为先导,才能真正实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才能实现新旧动能转换,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更好地实现区域均衡发展;通过创新驱动,尤其是通过促进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技术创新,可以实现绿色、循环和低碳发展;通过创新驱动,可以更好地促进对外开放,进一步提升“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效率和质量,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通过创新驱动发展,可以带来生产效率的提升,为全面共享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使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更好地促进共享共富。因此,这种创新发展是系统性的、整体性的、贯穿于全局的创新发展,是能促进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创新发展。
第三,创新驱动发展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宗旨,决定了创新驱动发展既要依靠人民群众,又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和创新成果为人民共享的基本原则。其一,创新驱动发展要依靠人民的力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要充分调动中国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才能和智慧,全力抢占创新发展先机,做创新的“领跑者”。其二,创新驱动发展体现了造福人类论。发展必须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思想,也始终贯穿于他的创新发展思想之中。他指出,人民的需要和呼唤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时代声音,共创人类美好未来是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应该是利民、惠民、富民、改善民生,终极目标就是使科技成果更充分地惠及人民群众。其三,创新发展的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通过实施创新驱动,着力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精神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发展的首要目的。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
第四,创新驱动发展坚持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各领域和各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创新驱动发展坚持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根本方向,全面深化改革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动力源泉,全面依法治国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夯实制度根基,全面从严治党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坚强保障。创新驱动发展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既是对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的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思想的理论论述,涉及科技创新的功能、战略、人才、体制改革、民生、文化等重大问题,是一个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这些论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其精神实质是让创新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又与时俱进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动实践与历史性成就
从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再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探索规律、深化认识,对创新发展提出一系列新论断、新要求,指明了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新方向,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作出了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战略部署,推动出台了一系列科技创新及相关重大创新领域、重点产业发展规划,这些重大战略举措的实施,推动我国加快进入到创新发展的新阶段。
第一,坚持以“四个面向”为引领,凸显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方向。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方面,载人航天、探月工程、C919大飞机、蛟龙、超算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量子信息、中微子震荡、铁基超导、干细胞、合成生物学等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彰显了“国之重器”的创新自信;建成“九章”量子计算机、“中国天眼”、慧眼卫星、散裂中子源等世界领先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进行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研究,取得了“天机”类脑芯片等基础前沿重大突破。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方面,北斗导航卫星全球组网、“嫦娥五号”实现地外天体采样、“天问一号”登陆火星、“天宫”空间站加快建造,“奋斗者”号完成万米载人深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等大科学装置建成使用;集成电路装备、全球首个第四代核电高温气冷示范堆、“国和一号”核电机组、超强超短激光等取得标志性进展,解决了一批受制于人的“卡脖子”问题。在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方面,取得移动通信、高速铁路、互联网技术应用、核电、智能制造等一批产业关键技术的突破;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无人植物工厂水稻育种加速器等持续取得新进展,为保障粮食安全、改善民生福祉提供了有力支撑。在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方面,取得了一体化全身正电子发射/磁共振成像、“科技抗疫”等创新成果;癌症、白血病、耐药菌防治等领域打破国外专利药垄断,一批高端医疗装备加速国产化。这一系列重大创新成就,极大提升了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使我国在国际科技战略制高点的竞争中占据了有利位势,也深刻改变了全球科技创新版图。
第二,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激发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新的增长动力源泉。十年来,我国科技投入大幅提高,全社会研发经费从1.03万亿元增长到2.79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研发强度从1.91%提高到2.44%,接近经合组织(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基础研究经费是十年前的3.4倍。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提升到2021年的第12位,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中国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新的变化,既是国际前沿创新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重要贡献者。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从2012年的9.95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9.91万亿元,规模翻了一番。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12年的9.4%,提高到2021年的15.1%,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工业企业数从2012年的2.46万家,增长到2021年的4.14万家,成长出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布局建设了上海光源等40多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力打造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怀柔、张江、合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第三,坚持以产业融合创新为依托,开创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格局。创新驱动引领新兴产业发展,机器人、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量子通信等新兴技术加快应用,培育了智能终端、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新产品、新业态;太阳能光伏、风电、新型显示、半导体照明、先进储能等产业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科技创新助推传统产业升级,持续二十多年“三横三纵”技术研发,形成了我国新能源汽车较为完备的创新布局;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蓬勃兴起,形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制造业并驾齐驱、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相互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新格局。科技支撑重大工程建设,特高压输电工程、北斗导航、复兴号高速列车投入运行,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试验样车下线,“深海一号”钻井平台研制成功并正式投产,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进入1500米超深水时代,这些重大技术突破强力支撑重大工程建设。科技促进区域创新发展,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引领辐射作用不断增强,三地研发投入占全国30%以上,北京、上海技术交易合同额中,分别有70%和50%输出到外地。
第四,坚持以开放共享与协作为路径,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方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全球视野布局科技创新、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是新时代适应经济、科技全球化的战略抉择,也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然要求,指出“新时期创新要素更具开放性和流动性,我们不能关起门来搞创新,而要同世界各国一起共商、共建、共享”,秉持人类“科技-命运共同体”理念,努力促进全球科技合作,致力于基础科学和国际重大科技项目的研究与交流,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突破发展瓶颈、摆脱贫穷落后提供创新发展借鉴。习近平关于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思想强调,中国要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体系,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在深度参与中为共同应对公共卫生、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等全球难题贡献中国方案,在深度参与中提升我国科技话语权和规则制定能力。人类“科技-命运共同体”框架下的全球科技创新新秩序、新体系,以宽广的全球视野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创新驱动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彰显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智慧,汇聚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创新发展的根本保证。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取得了从“跟跑”到“并行”再到“领跑”的辉煌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坚持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结合起来,实现科技强、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治引领,根据党情、国情、世情的发展变化,加强政治引领和优化顶层设计,对科技创新事业进行战略指导,正确制定创新发展方针,确保创新驱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二是战略谋划,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提出创新驱动发展的规划建议,将党的执政理念和治国理政方略、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化为宏伟蓝图;三是组织保障,以党的坚强领导力保障创新工作的高效执行力,构建起统筹协调的科技要素和资源配置模式,确保科技创新战略规划落到实处。
第二,建设新型国家创新体系是推动创新发展的核心载体。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是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实现更高水平自立自强的重要系统支撑。集合优势资源,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强化基础研究投入和原始性创新,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建设国家实验室、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创新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等,整合全国创新资源。坚持科技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着力培育战略科学家和战略科技人才,形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核心,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从而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促进科技开放合作,支持企业通过合作并购、建立海外研发中心、海外学习、跨国研发合作等方式,利用全球人才资源和科技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第三,加快重大原创性科技创新是实现创新发展的深层动力。坚持科技创新发展的“四个面向”,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就要在人工智能、先进制造、量子调控、人造生命、海洋开发等方面找准突破口,运用“非对称”和“杀手锏”技术,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领域掌握主动权。面向经济主战场,就要使科技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以高质量的科技供给满足国内经济的有效需求。同时,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实施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发展工业互联网,搭建更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支撑产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要服务于国家安全,回应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安全需要;要服务于国家的紧迫需要,在高端芯片、工业软件、化学制剂等关键核心技术上全力突破。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就要通过科技自立自强保障人民生命,促进人民身心健康发展,推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第四,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加速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加快构建同科技自立自强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生态体系,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科研机构布局,构建高效协同的成果开发和技术转移体系。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加快高校创新体系与企业创新体系、产业创新体系的互动融合,统筹衔接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等各环节。同时要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建立技术创新信息交流平台,鼓励科技型企业、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共享创新资源,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
第五,全面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是推动创新发展的微观基础。中国科技的自立自强,关键是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的集群式崛起,重点是不断提升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对此,要着力运用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创新,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整合运用新型举国体制和市场化激励机制优势,积极培育能够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具有较大原始创新能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发挥其在前沿科技探索、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突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鼓励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进而推进大中小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融通创新,全面提升中国企业创新能力。
相关链接:https://jjsb.cet.com.cn/show_525028.html